走進低碳社會,台灣準備好了嗎?
全球暖化對地球生態環境、人類社會文化與政治制度造成了根本性的變化。面對二氧化碳減量的趨勢,我們不能只考慮經濟與能源面向的衝擊。
撰文╱邱育慈
台灣人口僅佔全世界千分之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達全世界百分之一,環保署長張國龍認為,這是大家應該反思的問題。
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典學者阿瑞尼斯(Svante Arrhenius)在1896年預測,人類燃燒含碳的化石燃料將提高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繼而導致全球溫度上升,當時他認為較溫暖的氣候將使得物產豐饒,有利於快速成長的人口。一個世紀以來,更多的科學家相繼發表研究,討論全球暖化效應。有別於阿瑞尼斯,多數的科學家為此感到憂心忡忡,甚至有研究指出,唯有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兩倍以內,才可能避免氣候極端變化導致的災難。
各地愈漸頻繁的氣候異常現象隱約顯示,大尺度的環境災難已經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氣候變化議題再也不容小覷,其風險之高,讓各國政府願意(或者不得不)努力嘗試各種方法以避險,而降低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遏止溫室效應惡化,聯合國於1992年召開地球高峰會議,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期望以全球管制的方式,減緩氣候暖化問題;1997年底再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環保協定「京都議定書」,並於去(2005)年2月生效,其中規範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六種,具體要求全球38個已開發國家,在2008~12年內間,必須將該國的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依1990年的排放水準再降低5.2%,否則將可能遭到貿易制裁。
京都議定書生效一年多來,已經有效促使全球多國研擬因應對策,非締約國的台灣,溫室氣體減量的推動與能源政策轉型,則猶在起步階段。事實上,從1988年起至今,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長就未曾減緩。數據顯示,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13億噸,到了2005年,排放量已高達約2.6億噸,居全球排名第22位。
檢視1998年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到2005年第二次會議所提出的遠景,很多目標不但沒達成,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反而持續惡化。「台灣人口僅佔全世界千分之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達全世界百分之一,這是大家應該反思的問題。」環保署長張國龍說。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台灣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量以能源產業最高,佔59.9%,製造及建築業佔21%次之。若將用能源發電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分配給各個用電行業,則工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佔全國的54.4%。在環保意識高漲,國際間溫室氣體減量呼聲不斷的壓力下,工業部門自然引來關切的目光。
工業部門首當其衝
經濟部工業局長陳昭義表示,為協助產業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經濟部已經推動鋼鐵、石化、水泥、人造纖維、造紙、紡織等六大耗能產業的節約能源與二氧化碳減量自願協議,這項計畫涵蓋125家能源消費大廠,預計在2004~08年間,透過改善製程及更新設備等措施,合計節能至少139萬公秉油當量,換算後相當於減少了402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或者說,年平均減少80.4萬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今年7月,經濟部能源局也與國內五大超商簽訂自願性節約能源合作意向書,期望全台8000多家商店於三年內省下5~10%的用電。方法包括日間關閉原本全亮的招牌和騎樓燈、空調溫度設定於26~28℃、改用省電的變頻式冷藏設備,預計省下20%的耗電,相當於1億7000萬元的電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