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低碳社會,台灣準備好了嗎?
全球暖化對地球生態環境、人類社會文化與政治制度造成了根本性的變化。面對二氧化碳減量的趨勢,我們不能只考慮經濟與能源面向的衝擊。
撰文╱邱育慈
台灣有些廠商已經落實綠建築的節能概念,上圖為台達電子公司在台南廠辦的屋頂加裝太楊能板,一年可以節省2萬6000度電。
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已經啟動各項措施,如推動再生能源、推廣乾淨能源(液化天然氣)、提高能源效率、節約能源等,估計台灣在2025年時將可比毫無作為的條件下減少1.7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過,對於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和時程,政府與環保團體並未達成共識。
的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確保業者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要了解自身產能狀況與改善空間,台灣業者必須遵循國際認可的盤查準則進行,才能獲得可信之數據。工業局自2004年起輔導產業界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之盤查,國內知名的能源使用大戶如台電、中鋼、台塑等公司也已成立專責小組,展開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工作,但工業局坦承,這些大戶廠數眾多,因此政府至今尚未掌握確實的排放數據。
經濟部於今年6月成立了「產業溫室氣體減量推動辦公室」,依據去年全國能源會議的具體結論,針對工業排放情形推估,設定出減量目標:2015年能源密集度應較2000年下降10%,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933萬公噸;而2025年能源密集度較2000年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6240萬公噸。
調整產業結構是唯一解決之道?
在今年7月由經續會召開的會議中,產業界人士因應這一波溫室氣體減量的壓力,建議透過外部成本內部化、建立溫室氣體管制機制、規範產業最清淨有效技術與強化科技運用等四項機制,以創造環保、能源與產業三贏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個國家排放越多的溫室氣體,表示同時也會排放越多環境污染物,這意味著要花很多錢去從事環境防治污染。所以,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是有雙重效益的。」張國龍說。但他也認為從商業利益出發所採取的減量措施,只是少數產業可做到,而無法普及到各產業,甚至推廣到全民的生活中。「不管是節約能源,還是提升效率,工業界這些作法都是業者迫於國際競爭壓力或基於商業利益所做的調整,而非一種自發保護地球環境的承諾,或確保下一代的生存環境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環保、能源和產業能否三贏,猶未可知,因為在同一個會議裡,製造業分組對台灣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看法並未達到共識。由經濟部基於供應內需,於雲林離島工業區所規劃的國光石化與台塑一貫作業鋼廠新開發案,因為可以預見的溫室氣體與環境污染物高排放量,在會議中備受反對者抨擊。依據開發單位估算,台塑一貫作業鋼廠營運期間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年約為1490萬噸,國光石化約為800萬噸,兩者就佔了2002年全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2.3億噸的10%。
雖然經濟部長陳瑞隆表示,在國光石化與台塑煉鋼廠之後,近期將不會再新增高耗能產業投資案,但這兩案在產業與環保團體之間所引發的衝突,仍未獲得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