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低碳社會,台灣準備好了嗎?
全球暖化對地球生態環境、人類社會文化與政治制度造成了根本性的變化。面對二氧化碳減量的趨勢,我們不能只考慮經濟與能源面向的衝擊。
撰文╱邱育慈
工業局長陳昭義表示,高耗能產業是目前台灣的基礎產業,如果不健全,將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顧洋則認為,台灣對於溫室氣體減量的做法似乎不平衡。當高耗能產業變成箭靶時,消耗了約30%以上能源的交通與住商部門,其低效率的運作卻似乎不見受到壓力,「好像不提醒他們的話,溫室氣體減量就跟他們無關似的。」
顧洋表示,工業界的能源使用大戶如台塑、中鋼、台電等對於溫室氣體減量所做的的努力,相對而言,已經比交通與住商等其他部門來得多。「從技術上來說,製程的改善不是那麼容易,把還可使用的生產線上的設備廢掉是不是更浪費?」此外,顧洋認為延宕10年的核四計畫也是發電部門目前因排放二氧化碳過多而備受批評的原因之一,「看看世界各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國家,如日本、法國等,核能佔其發電裝置的比例都相當高。但非核家園政策,使得台電近幾年必須新建多座火力電廠來因應增長的用電需求。」
「世界各國都面臨了溫室氣體減量的挑戰,核能當然也可能是可以選擇的能源來源之一。」張國龍說,但是不同的地理條件、社經結構及科技管理水準,應有不同的考量。「這20幾年來的觀察,我個人始終認為台灣不適合發展核能發電。但我並不以台灣的經驗去質疑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其他國家的選擇。早期幾個人口密集度高的歐洲國家發展核電,是因為對其風險了解不夠,1986年車諾比爾核災後,讓人重新思考核能發電,像是義大利,就宣佈其非核政策。」
張國龍也指出,生產效率不佳的設備機組應該提早汰舊換新,「像台電有些機組排放了許多溫室氣體,發電效率只有30%,卻堅持要等到使用年限期滿才要換新,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如果採用最新技術,效能一下子提升50%以上,大約三到五年就可以回收投資於更新的成本。」
從政策與立法著手
雖然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但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很可能被列入下一波減量的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與「能源稅」的立法,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因應而生。
由官方與民間共同制訂的「溫室氣體減量法」,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效能、新增排放源增量進行規範,同時也明訂相關罰則。張國龍表示,針對氣體排放量高的產業,目前僅能從能源效率、空氣污染管制相關法規去管理,卻無法直接規範其排放量,此法的推動,對外可彰顯我國願意參與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相關行動,善盡地球村成員責任;對內則可建構溫室氣體減量的法源依據,落實依法行政。
「溫室氣體減量法」已於9月20日通過行政院會,近日將轉送立法院審議。不過,許多環保團體對這項法案表示不滿,認為缺乏明訂的減量時程與目標,顯示政府沒有減量的決心。「我們很希望促成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與時程共識的達成。環保署可以是一個交流平台,讓業界、專家、環保團體一起溝通,世界上其他地方減量的目標與時程都可以拿來參考。」張國龍舉例,美國加州在8月底通過溫室氣體減量目標,預計在2020年以前將排放量減至1990年的水準,大約要減少25%。加州面積約為台灣的三倍,政治生態也很類似,執政黨在議會是少數,但是他們卻可以妥協出明確的減量目標,值得台灣學習。【意猶未盡嗎?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2006年10月號〈走進低碳社會,台灣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